星期四, 一月 02, 2014

“高效管理社交关系”之三——介绍GCD系统(4-3)

GCD(Get Contacts Done)社交关系管理系统包含五个模块:收集、整理、排期、互动和回顾。

GCD.jpg

一、收集模块

这是每一段新的社交关系的第一步。

人是社交动物,生活在不断切换的社交枢纽中:参加聚会,上班,参加兴趣小组等等,每天也可能结交很多人,特别是参加行业会议,更是有机会交换名片,换到一大把名片。这时候,我们很忙,也不大可能马上处理每一个社交关系,但是也不能丢弃,因此我们需要做的是:收集。

收集模块的存在让我们不需要费脑筋去记每个新的社交关系,也不需要我们担心会不会忘记谁,因为,它就是一个照单全收的社交关系收集器而已。

你可以随时收集社交关系:从名片到电话号码到一个名字,一个身份,一个QQ。

只需收集,无需思考!处理,留给有时间的下一步。

二、整理模块

整理的对象是联系人的信息,每个联系人的信息,分为A标签、B资料两个维度的内容:

A、标签:联系人与其他人可以共用的信息。

  1. Profession职业:指联系人从事的工作,例如:律师、销售、医生等等
  2. Industry行业:指联系人所处的行业,例如:软件、硬件、互联网、旅游、金融等等
  3. Relationship关系:指和自己的关系,例如:九同(同学、同事、同乡、同姓、同好、同行、同年、同袍以及同宗)、家人、潜在客户等等
  4. Company公司:不仅仅指当前的公司,还包括以前的公司。
  5. Correlation相关性:比如A联系人是B联系人的同学
  6. Birthday生日:这个信息一般达到一定关系了解才有意义

B、资料:属于具体联系人的独一无二的信息

  1. Name名字:真名/网名/绰号/英文名
  2. Contact联系方式:电话/QQ/微信/微博/邮箱
  3. First Meeting初见:初次见面的时间、枢纽、原因
  4. Characteristics特点:优点(擅长什么?)、缺点(不擅长什么?)比如擅长写作,不擅长讲话等等
  5. Background个人背景:什么学校,家乡何处,是否结婚,有没有小孩,喜好如何
  6. Timelog沟通日志:记录每次和联系人沟通的信息,比如时间地点沟通结论等等。

说明:

  • 一个联系人的信息收集的越全,越方便你和他互动,不要用脑袋记忆,让脑袋干更重要的事情吧
  • 标签和信息的区别在于,标签是可以适合其他社交关系的,而信息是某个社交关系唯一独有的

三、排期模块

排期是对联系人互动安排沟通的时间。

A、自动排期:

  • 新联系人排期:使用艾宾浩斯(当天,隔天,1周后,1月后)
  • 已有联系人排期:每隔3月,或者每天主动联系1个人(参考iphoto辨识人脸的功能)
  • 特定排期:
    • 生日
    • 初次见面日
    • 重要节假日

B、自定义排期:

例如可以设定针对某个联系人每隔1月联系。

参考附录:艾宾浩斯遗忘曲线

四、互动模块

互动是社交的根本,好像1000本书放书架上你没有读,那么书并没有转化成你的知识,而只是书而已,可以说跟你一点关系都没有。

互动是为了什么?

  • 互通信息:工作或生活的变动,新的机会等等。
  • 维系感情:加深彼此的了解。

需要指出的是:与弱联系互动并不需要你花很大的精力,你就可以得到足够的信息。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现在的社交方式异常丰富:QQ、微信、电话等等,我们可以根据我们的实际情况选择和朋友的沟通方式,但是整体可以分为如下三类,按照互动的效果高低排列:

  • 当面互动,例如:吃饭、喝茶、打牌
  • 语音互动,例如:电话、视频
  • 文字互动,例如:微信、QQ、邮件

参考附录:联系关系强度衡量标准

五、回顾模块

我们和联系人的互动情况主要指标如下:

  • 互动频率:指和社交关系沟通的次数
  • 互动方式:例如吃饭、电话等等其他

我们对信息进行统计,可以汇总信息进行回顾:

  • 总体统计:有多少联系人,行业分布如何,职务分布如何,强度分布如何,谁是社交关系枢纽,你的枢纽人数分布如何?
  • 指定社交关系统计:展示单个社交关系的发展树,例如认识多久了,联系频率如何,沟通轨迹如何。
  • 周期性社交关系统计:某个周期和联系人的联系情况。
  • 社交关系预警:例如有哪些社交关系已经1年没有联系过
  • 其他

这里必须说明几个重要结论:

  • 弱联系和强联系没有好坏,只是程度的差别,而且是根据沟通情况可能随时相互转化的。
  • 弱联系和强联系都很重要,都需要维系。
  • 由于时间和精力有限,建议强联系人数不能超过150个。

参考附录:150人联系极限和弱联系理论

附录

  • 艾宾浩斯遗忘曲线: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Hermann Ebbinghaus)对遗忘现象做了系统的研究,他用无意义的音节作为记忆的材料,把实验数据绘制成一条曲线,称为艾宾浩斯遗忘曲线。这条曲线一般称为艾宾浩斯遗忘曲线,也称艾宾浩斯保持曲线,它的纵坐标代表保持量。曲线表明了遗忘发展的一条规律:遗忘的进程不是均衡的,不是固定的一天丢掉几个,转天又丢几个的,而是在记忆的最初阶段遗忘的速度很快,后来就逐渐减慢了,到了相当长的时候后,几乎就不再遗忘了,这就是遗忘的发展规律,即“先快后慢“的原则。http://zh.wikipedia.org/wiki/遗忘曲线
  • 150人联系极限:英国人类学家Robin Dunbar 的研究成果表明:在任何时候,人们最多能与大约150人维持稳定的社交关系。http://zh.wikipedia.org/wiki/社会网络
  • 弱联系理论:薄弱社会联系被认为和社会中的社交网络的嵌入性和结构及信息在社交网络中的传递有关。具体来说,更加灵通的、新鲜的资讯通常是从个体,通过薄弱联系而不是牢靠联系流向另一个个体。因为我们亲近的朋友通常都会加入到我们所在的社交圈,它们所得到的重叠信息很多都是我们已经知道了的。相反,泛泛之交认识我们不认识的人,因此会得到更多新鲜资讯。http://zh.wikipedia.org/wiki/感情纽带。
  • 联系关系强度衡量标准:格兰诺维特以下四个方面加以衡量:“认识时间的长短”、“互动的频率”、“亲密性”以及“互惠性服务的内容”。我认为除了“互动的频率”之外,其他都不靠谱。

没有评论: